清华大学武协名家访谈录(1-5)
相关链接:全球功夫网
得知著名武术家秦庆丰先生即将受邀再次赴莫斯科(第十一次)武术教学的前夕,清华大学武术协会(名家采访组)一行立即前往位于西山脚下的菊园(书禅静庐)。这是一个初春的周末,柳枝已悄悄吐出嫩芽,午后的阳光清亮而颇感暖意。当见到秦先生的时候,老先生已沏好茶在门前等候了。大家进屋落座后,顿感如沐春风的气息迎面拂来……
秦先生武人的热情、谦逊、儒雅与英气,如暖流般感染着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秦先生已近七十。但气质硬朗、精气充沛、性格爽朗,言语之间颇具学者风范。秦先生是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俄罗斯少林五形八法拳联盟名誉主席;中国武术八段……。
秦庆丰老师在“少林十八罗汉掌”习练中
望月思
岁日求贤路,经世繁霜度, 荣辱励远志,翰墨集文赋, 寒窗续武学,拳道铭心悟, 清韵溢古觉,书禅随朝暮。
(落款): 在守望着武门家学这一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的执着与自悟中;在用心实践与清寂的耕耘中;在学养、武功与心智的修为中;深感仍须以时代铸就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踏着敬畏、谦恭、求实并艰难的步履,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武学的研究、实践之路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谷雨将至颇感人生,随作古体诗一首,以畅心怀。甲午春月。
秦庆丰先生受邀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中俄友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论坛”, 并代表中方做专题发言
著名武术家秦庆丰老师与俄罗斯少林五形八法拳联盟教练组合影
著名武术家秦庆丰老师教学中
在日本北海道秦庆丰老师与全体学员合影
秦庆丰老师在日本教授“少林十八罗汉掌”
二、当问及秦老师习武和学习经历的时候,秦老师如是说:“我自幼受家庭熏陶,自然对家学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钟爱。回想起当时在父亲督教下兄长们‘击桩练功、习拳劈刀’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以至当时(解放初期)社会上各家门派武术、摔跤的场景也至今难忘。家父常讲:“观百剑方能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使其家学得以珍视和认知,必须从开始即广解诸艺。故在承继家学之前,可谓遍走京城拜访名师,从而学习、体验武术之内涵。此间如少林短拳、石头拳、八拳、十二路弹腿、程派八卦掌、陈氏太极拳、形意拳、燕青拳、八极拳、虎鹤双形拳……;后又随(西城官园)赵教练学习摔跤;与当时苏联(轻量级冠军)专家赴中国的瓦西里耶夫先生学习拳击;也曾与当时公安部队(因镇反、剿匪受伤复员)的连长鲁京老师学习擒拿……。现在回味起当时在老北京城墙上、护城河畔、园林深处、四合院内……教学练功的场景,如历历在目、刻骨难忘,这些诸位老师虽已相继离世,但都堪称恩人。当时年少无知、学艺不精、常常朝秦暮楚,学其一知半解,即逞一时之强,随意试手,不知轻重,因此不知挨过多少打,受过多少次伤,每次回家又不知受过多少责罚……。
数年后的习武感受与争斗的经历,以及从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我逐步开阔了眼界,随年龄的增长也使我逐渐了解和洞悉其各种门派拳法的特质、主要攻防特点及其中练功之奥秘……。这对于后来系统学习和正确认知、承继家学的过程也更具自知、自信、自悟的能力。自26岁担任专业武术教练工作以来,可谓专注认真、全力以赴,为运动员获得的每一块金牌。可以讲,均付出了艰苦、超常的精力、时间和汗水。
秦庆丰老师年轻时练习短刀
1969年秦庆丰老师在北京密云山中练习双手短刀
1982年5月秦庆丰老师在北海九龙壁前演练少林月牙铲之“金刚拜佛势”
1982年5月秦庆丰老师在北海九龙壁前练习中国古兵“少林月牙铲”
秦庆丰老师在“少林五形八法拳”实战训练中
1990年秦庆丰老师与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沈醉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和名誉顾问溥杰先生(全国人大常委)合影于颐和园听鹂馆
为重视培养青年人,两位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蔡龙云、张山先生特意站在两侧, 以示谦逊,在云南昆明合影
1982年秦庆丰老师在北京大学武术协会成立时,与著名武术家吴图南、李子鸣、马礼堂、周尊佛先生合影于北大主楼前。
秦庆丰老师与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先生和北京武协秘书长王小平女士在一起合影。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门武学”这一具有传统性、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体系与结构。“秦门武学”的整体内容包括:两功、三法、九兵;其“两功”(两部功法)包括:中国秘传长寿功、中国少林十大功法;“三法”(即三部拳法)包括:少林大金刚拳、少林十八罗汉掌、少林五形八法拳;“九兵”(即九种兵器)包括:少林镇山棍、少林紫薇棒、金锤刺、金刚大刀、金刚剑、提炉枪、十三太保双手带护门刀、秦门步战刀、护身短刀。
1982年秦庆丰老师在西安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比赛中
1982年秦庆丰老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1984年秦庆丰老师正在《少林五形八法拳》专题拍摄中
“少林五形八法拳”行仪高古,凶猛简洁,尽显佛门少林金刚、五拳之威。
秦庆丰老师正在练习金刚大刀之“乌龙翻卷”势
1982年北大武协成立,组长秦庆丰老师正在教学中
著名武术家秦庆丰老师于清华大学武术讲学
秦庆丰老师与各高校武协同学们合影
少林五形八法拳之“金豹回头”势
少林五形八法拳之“迎风双探”势
少林五形八法拳之“金豹斗威”势
35年前秦庆丰老师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演练甲组规定长拳:“虚步亮掌”
35年前秦庆丰老师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演练甲组规定长拳:“扑步穿掌”
秦庆丰老师练习“少林金刚剑”之拔剑起势
1991年秦庆丰老师在日本冲绳武术竞赛中
秦庆丰老师年轻时每日在西山园林中练功
秦庆丰老师年轻时每日在西山园林中练功
《秦氏家训》 译文:
爱国乃终生立命之本;弘扬中华文化之博学; 潜心家学文武之精微;承继家族亲和之遗风; 忠孝智勇厚德以传家;毋忘国耻图强以报国; 秦氏家训子孙永记铭。(原件为秦铁英先生楷书中堂)关于《秦世家训》的说明: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随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时作为爱国军人的父亲怒火中烧、义愤填膺、数日难寝。年底于抗战前线,将其原繁缛的《秦世家训》修改为极短的数言警句,寄予家中,便于家人背诵、牢记,其毋忘国耻、图强报国之心志,至今犹然历目、刻骨铭心。其原件为家父亲书楷体中堂。至解放后始终悬挂于父亲书房之中,不幸焚毁于一九六六年八月文化革命的十年民族劫难中。2 0 0 0年世纪之交,笔者按其原文,以篆书体为其家族诸亲书写数件珍藏。在此国之盛世、如日中天之际,仍能毋忘家族之史、民族之史,居安思危,笔者将此件留存于卧室陈于床前,以便日日仰读,不敢遗忘倦怠,而温故知新。 秦庆丰
自研究会成立后(1990年),国际教学也日愈增多,多年来我们相继接纳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刚果、韩国、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国家的武术爱好者、教练组及武学专修人员或团队约360多人次。尤其近年来,全体会员在老会长(秦庆丰先生)授业解惑的认真而负责的传授下,每个会员的武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每周日上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北京海淀公园湖畔训练基地(同时也有很多新人),参加两个半小时的专业性传统武术训练。从身体科学运动到养生功法;从基本功到基本技术;从拳法组合到技术套路;从兵器到实战训练……,大家都满怀激情、团结互助、认真求实、尽最大努力提高训练效果和能力水平。全体会员都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训练机会,非常自觉地紧紧抓住每周一次的短瞬宝贵时间,在清新微风之中,绿林秀水之畔,以经典的武艺放松自己,为自己一周工作的劳累和已感到疲惫的身体(“换一次血”)充一次电。即使偶尔运动性受伤,也坚持看课。
研究会由多名博士和硕士为核心,始终坚持系统训练和理论研究工作。秦老师正在进行“少林大金刚拳”教学
秦老师正在进行“少林金刚大刀”武术教学。
1976年秦庆丰老师所训练第一批运动员中获北京市第一名的运动员合影
在北京市青少年运动会武术比赛获第一名后与秦教练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1975年9月全国第三届运动会武术全体裁判员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1991年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体裁判员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1979年全国武术裁判员江西南昌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1983年全国武术裁判员训练班全体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1989年南昌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体裁判员、领导合影
秦庆丰老师担任“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仲裁,与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仲裁主任秦庆丰老师正在讲解裁判规则
著名武术家秦庆丰老师在“希望工程·国术基金”全国武术培训班上理论讲座
秦庆丰老师(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八段)亲授著名“少林五形八法拳72势”
180余名培训学员在训练基地集体展示“少林五形八法拳”
武术教练组与全体学员合影
五、请先生谈一谈目前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有何看法时,秦老师意味深长地讲“要了解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明确武术的基本历史与发展、武术的核心与原则、以及传承的基本规律。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武术(其内容基本包括:古兵器、拳法、功法、实战法等)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着恒久不变的传承力量,作为重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得到相应的尊重、保护、研究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秦庆丰老师与北京部分著名武术家在中央电视台参加采访直播
秦庆丰老师与原北京武术协会全体武术家、领导合影
传统武术之所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薪火不断、传承有序数千年,其强健体魄、修身养性、艺术审美、文化学识、实战防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价值,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综合传统体育科学。具有着无限潜能和影响力,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之根。传统武术集中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赋予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自强与自豪,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步的独特历史标识;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内涵,激发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传统武术如此重要,其身心双修与实战意义作为武学的灵魂又是不争的现实,那么应该怎样面对现阶段传统武术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仍很不平衡,其传承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传统武术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于相应的探索、冲突、思考、生存、传承与发展阶段。武术的实战技能,是历史传统所赋予武术的根本核心和文化灵魂。竞技武术在文革前十年,基本上是以著名的传统拳、械套路(风格典型独特、实战方法明确、动作规范)为中心编排的,例如甲组规定套路(拳、刀、枪、剑、棍)等,至今仍有非常好的锻炼与研究价值。文革后,武术竞技套路逐步走上以“创新”、“规格”化范畴、并具高(跳跃)、难(技术难度)、美(动态优美)动作要求后,逐步融入舞台艺术和技巧化的竞技趋势,同时由于裁判法还存在某些不科学的人为因素。随着社会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搏击项目的多元化,使国民对竞技武术的认知(缺少传统文化支撑)和参与程度日愈减少。而随之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这些“后起之秀”们却恰逢时机地相继进入了奥运会时代……。我认为这并非不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和调整,要有效促进中国武术的整体实力发展,竞技武术要加强研究,要潜下心来,在原有技术形式基础上向传统武术借助真实的实战技术和相应的战术功法训练,以现有深度丰富其实质内涵,形成可以普及发展的、有文化活力的、系统科学的武术格局;传统武术也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向竞技武术学习相应的技术动作规范及训练的严谨与科学,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实战运用能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流的传统武术必将作为武学研究与实战基因的雄厚基础,而更加充实和科学化的竞技武术将作为具有传统武学支撑的,并回归本真的武功与实战能力作为技术前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拳头。如能如此,中国武术综合实力的提升,必将使西方乃至周边国家的武术文化“入侵”陷入颓势,再也不是困扰中国人心中的耻辱与无奈的心结。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秦庆丰老师与清华大学武协正副主席合影于家中
清华大学武术协会 (此文已呈秦先生审阅) 2017.3于北京